顯示具有 在base漫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在base漫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4月18日

4/20 Friday night 19:00 談談攝影與藝術

本週五晚間7點

por que 邀請大家一同談談攝影與藝術





我們期待可以分享有關 "remains"的由來和創作想法

並希望和觀眾有些互動和意見交流

同時台灣攝影藝術學會朋友們和 BB Chen也會一同參與

歡迎大家來玩玩分享喔!!


0 comment/回應:

2007年3月31日

Base Talk: 相機基本

開了remains展後,又匆匆南下,處理一些事情。

有點想念大家,也認為我們應該和來base的朋友們好好坐下來談談。


我們想,這次的主題還是回到相機好了,和大家聊聊我們的溝通工具。當然,這只是開端,相信聊下去保證多少會岔題。

希望大家帶相機和一堆想問的問題,或想和我們聊的東西。甚至,想把有疑惑的影像帶來也可,不過必須有底片,才有辦法找出問題所在。

By the way,如果喝厭了base的茶,我們是很歡迎你們帶些好康的和我們分享。

Base Talk: 相機基本

時間: 4月1日 下午3點見


0 comment/回應:

2007年3月14日

回應jopccf

2007/03/14 18:08

回應jopccf ( 留言板 )
"請問一下一個好的專業攝影空間在設計規劃時(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須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專業攝影空間...希望可以有專業人士幫我解答...這是我學校空間設計的題目
因為自己本身講的模模糊糊所以上來留言板這邊看是否有人可以幫我做一個詳細的解答...抱歉因為不知道在哪邊發問所以貼在這裡...."

我們決定回應這篇留言,但我們沒有標準答案。

我曾經很喜歡一張椅子,是Marcel Breuer為他的老師Wassily Kandinsky設計的" Wassily Chair"。
我也很喜歡Marcel Breuer在Bauhaus時發生的一則小故事。




當Breuer上產品設計課時,老師出的題目是" 可以坐的物件"。於是每個人使出渾身解數去設計出最具現代感、最想令人呼聲讚嘆的椅子。到了展示的那一天,只見breuer晃啊晃的走進教室,沒有椅子。等大家口沫橫飛的試著把自己的椅子"賣"給老師時,breuer拿出了一疊舊報紙,然後屁股往上一坐...." 可以坐的物件"。

這麼說吧,很多攝影師是沒有也不須要專業的攝影空間的。你必須看他專長的是什麼,或,想賴以為生的是那一類的區塊。一些國外的攝影分類: 照一般人物的、拍model的、照產品的、landscape(照地形山川的)、照花鳥蟲蝶的、journalist(新聞攝影、被派到伊拉克去的...)、照汽機車的、照sports的( NBA和大聯盟之類)、拍雜誌書籍的、拍食物的...樣樣有專精。
拍model的要知道如何和model們溝通,當他們覺得不自在時,就算在photoshop修個三百小時,也於事無補。也要知道造型師、化妝師的工作順序,還有,有多少個model及要請多少個攝影助理,那個助理負責裝底片並作攝影記錄 ( 光圈、底片、過曝...),那個助理負責早餐的貝果中午的義大利菜還有下午茶餅乾。你想拍中片幅還是4X5,要有幾台像機輪替,須不須要去背景,準備seamless backdrop。攝影師加兩個助理,幾個model,化妝造型,加一兩個art director,再加上幾個沒事晃來的閒雜人等。你自然可以算出要有多大的空間和設備。
有的人喜歡自然光,有人喜歡攝影棚燈。syko自己偏好自然光,所以你看到的影像也是沒有特別打過光的。
一般而言產品攝影師多半一定有專業攝影空間,但是空間大小則因產品大小而異。如果是些小東西,像手機或玩具之類的,多半一張桌面,幾盞燈,有soft light box,一台不錯的數位相機,再加上一台電腦可以下載影像,花個幾小時(或十幾小時)把燈打好,顏色測好,名片印好,就可以開業了。

好的條件是基於使用者功用為基礎。好的條件更商業點來說就是以最少的投資創造最大的利益。最好的條件是你的眼、你的腦、你的心。

0 comment/回應:

2007年1月22日

Por Que Base 新年新希望之二: 傳染正面思考



分類:在base漫談
2007/01/22 06:20

你覺得台灣怎麼樣?
這是我一年來最常問人家的問題,尤其是坐計程車的時候。後來坐685公車習慣後,也會在人少時,問問司機的意見。
時機歹,錢難賺,不快樂,卡債風波,政府無能,媒體亂寫....
可是真的有那麼差嗎? 還是我們對美麗新世界的理想太高。




很多勞工階級、計程車司機、卡車司機、學生、一般自認為無奈平凡的上班族,把自己看得太低了,很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反正改變不了什麼就先放棄。
911發生那天,我看到電視的實況轉播,以為是事先安排好的電影,還笑了一下。直到幾十秒後看見有人從黑霧中走出,幾十樓的自由落體,狠狠的把我嚇到,才了解是現實。不管到那裡,大家都臉青青的,話也不多。電視則一直播放911,飛機撞牆。到了三、四天後,一則新聞報導,收視率最高的一些電視台是一些不播911、不播新聞的電視台,像MTV。
「我只能每天去上班,做我該做的事,這是最好的方法。」這是我聽過最有智慧的話之一。當政府還搞不清楚狀況,找不到敵人,股市因怕崩盤而休市的一週,許多中產階級的人展現了他們的大智慧。於是,公車一如往常的誤點2分38秒,七點鐘星巴克的drive-thru仍是大排車陣,downtown的計程車仍是橫衝直撞,學生們依舊必須上課然後不小心睡著...一切很謹慎的如常照舊。那一週,沒有去掛白布條抗議,沒有看到綁頭包巾的大鬍子就圍毆,沒有看到唸起來像外籍姓氏的家庭被潑大便。這一群自認卑微的人,是安定國家最重要的一群人。
台灣的這一群人,太不了解自己的偉大價值在那裡。我希望,看過我們部落格的人,可以主動的告訴我們的大廈管理員,司機先生,撿回收的阿桑,回國時見到的海關人員,義消,放棄希望的中年上班族...還有你自己。我們,有多感激,他們,有多重要。

台灣也經歷過比現在窮很多的階段,也經歷過一些外來的威脅危機的階段,但似乎沒有像現在這麼消極悲觀。我們必須了解民主平等的真意,才有辦法理直氣壯的行使我們的權力。
一些媒體很愛用封建又歧視的字眼,如公主駙馬,太上皇,大官...,挖苦他人,歧視自己。當我們用不平等的名稱時,氣就短了。當我們開始想,有這麼多人想應徵當我們的總統、市長和立法委員時,我們可以用一般公司的賞罰制度去衡量我們花了錢雇用的人,我們開始當老闆後,他們才懂得聽我們的話。我們不須叫囂漫罵,我們很確定我們要什麼,而想工作的人,只須要搞懂who's the boss.
正本清源後,慢慢的,好的可能性會一一浮現。

0 comment/回應:

2007年1月18日

完全是我私人觀點的設計(一)


分類:在base漫談
2007/01/18 00:53
< 這原本是二週前我寫了一點的文章,沒有發表就刪掉了。以下論述純屬tracy個人誠實觀點,無意傷害或扭曲人或事,更不願使任何人喪失動力與希望>

最近在書局或便利商店,發現了許多談設計與創意的雜誌書籍。一些內容、大標題,看得我火冒三丈。

設計與創意這看似同一件事的東西,其實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交集的兩件事。創意是基於每個人的經驗、態度、信仰與學習過程所做出的個人反應與思考,我們不談,只談設計。





14年前我進art center就讀,對我的父親是一場不大不小的衝擊。14年前當你告訴台灣人你讀設計,一般人認為如果不是作廣告的,就是室內設計的。Graphic Design是一個不知道怎麼講清楚的名詞,最接近的東西叫「美工」,Visual Communication更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當其他人開始習慣念咬舌的「視覺傳達設計」後,腦中只浮現窮死的藝術家和「你爸爸真的要養你養很久」的想法。於是,在一個沒有室內設計科系的學校,我父親用了四年: "我女兒主修室內設計" 的介紹詞。

曾幾何時,設計成了台灣的新顯學。Designer 是一個走路有風的名詞,Creative Director更是有個天下無敵的封號: 視覺創意總監。雖然名詞只是名詞,可是當我從showroom接下一個如何幫看起來不怎麼樣的馬桶配一個看起來像是philippe stark台灣親戚設計的洗手台人員名片時,視覺創意總監絕對言過其實。當我們想加入別人的遊戲時,就必須遵照別人的規則。Intern(實習生),assistant designer(設計助理),junior designer (資淺設計師),desinger(設計師),senior designer( 資深設計師),art director(藝術指導),senior art director(資深藝術指導),creative director (視覺創意總監)....每個名稱有每個名稱的經驗資歷、工作範圍,對於公司倫理,對外客戶連絡是基本的尊重。名正則言順。

政府和社會對設計這個東西投注了太多期望,好像所有的產業必須靠設計起死回生似的。那,萬一設計做不到時,怎麼辦? 我看過很多設計救不了產業的例子,台灣的產業、政府、大部份民眾還無法接受真正的設計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有一陣子很瘋家具設計,mies van der rohe 的 bacelona chair和couch一套買下來至少五十萬台幣,Marcel Breuer的wassily chair一張至少三、五萬,心動但下不了手。回台後到了別人口中的「什麼都有」的家具街,心痛得下不了手,幾乎整條街成了現代家具的改造屠殺場。現代家具看似簡單入門,其實是最難的一環。 沒有了古典家具裝飾的雕花與複雜的外型,現代家具一旦錯了任何一項比例、材質、顏色、完成度...,缺點完全裸露。

我想特別提到黃金比例,這是一個最安全也最危險的比例,這也是讓一些學藝不精的設計師愚弄很多客戶的專有名詞。它是0.1.1.2.3.5.8.13.21.34.55.......(fabonacci series)每一個號碼都是前2個號碼的總和,除了0與1之外,它們任兩個號碼相除,皆相近1.618....。如果以視覺比例來講,這是一個很安全的比例,像一般的電視、電腦營幕比例,但是並不表示是最具設計感的比例。拿水來比喻,黃金比例像是喝白開水,它不會讓你中毒身亡但也不是瓊漿玉液。現代設計上不同的比例,有的像是冬日冷冽初融的山泉水,有的像夏日荷葉上的朝露。錯誤的比例會像是一灘積了很久養登格熱蚊子的臭水,避之不及,令人厭惡。

我常看到台灣辦桌的紅塑膠椅凳,沒有想到是工業革命和現代設計最具體最實用也最醜陋的完成品。完美的材質讓它可以廉價的大量生產,精巧的設計可以讓它疊高不佔空間,連喜氣洋洋的紅色都和dutch de stijl的三原色相呼應。我常想如果能把這把台灣經典帶到bauhaus,Walter Gropius 會不會叫大家乾脆解散回家,如果把這把椅子帶回工業革命時,william morris 的影響絕對不會只限於此。

當現代設計運動的精神與風潮盛行時,我們很窮,也很忙。民國草創,軍閥割據,國共互亂,抗日守台,民不聊生。不只我們,歐洲亞洲許多國家皆是如此。

我看到了雜誌煽風點火的介紹了上百家似乎垂手可得的全球名校,或把鎂光燈焦點打在台灣的幾所學校的設計系,會不會危險了點? 政府支持的決心有多久,產業的期望有多大,人民想進步的腳步有多急...一切一切都關係著這個好不容易冒出來的新芽。我無法斷言台灣的設計產業回收期,我只能說我曾經看到的東西。

art center有比例不低的亞洲學生。十多年前,大致分為台灣人、韓國人、日本人、泰國人。台灣人,多半是移民或家境很不錯的家庭,停車場裡的雙B轎車很多是台灣人的,男生多半念產品設計或汽車設計,女生多半念graphics或插畫。韓國人的組合也差不多,只是大部分沒那麼囂張有錢。日本人不多,零零落落的幾個留學生,再加上幾個家裡神秘超有錢的泰國人。在生活環境和工作薪資誘因下,art center 畢業回台的,當時很少。韓國學生畢業後回國效力的,保守估計至少有50%。

art center 每個科系都可以有廠商設計贊助project,只要少少的兩千美金起跳,就可以有一班比某些社會上設計師還專業的設計學生與主導老師,為你做牛做馬一學期。十多年前還算是蠻有錢的台灣,不管是私人企業或公家機關,沒有人出過這筆錢。那時的中國大陸政府,請汽車設計的學生,幫他們設計「國慶遊行時總理坐的大禮車」,當時傳為一時笑柄,覺得很草包。一些民主意識強烈的學生本來還想幫他們加具有緊急抗暴的坦克碾人裝置。現在看看,白癡的是我們。

James Miho是我以前的系主任,常去他的辦公室聊天。談西藏密宗喝茶,談他去找黑澤明時,這個我原本夢想要捨身嫁他的導演已經完全無法聽與說,無法改變天體運行肉體衰敗的過程。他也教我謹言慎行的重要性,談他加入軍隊打韓戰時,一群年輕的士兵在山動過夜,開始講些髒笑話荒唐事,其中一個人講了他遇到一個女人,他如何利用了她上了她捅了她甩了她,她又是如何的愚蠢與淫賤,再說了她的名。碰! 的一聲,james身旁的好友一槍轟了這個講髒事的人的腦袋,只說了一句:"她是我妹妹"。他也說到當初他的家族是如何作錯事,所以被天皇賜了這個女人名的姓: Miho(美和)....

後來miho被三星請去當「創新設計實驗室」(Innovative design lab of Samsung, IDS)的主導人,我想以他的經歷和見解,samsung請得動他也不只是「給你一大筆錢」的笨誘因。這是1994年的事了。最近幾年,韓國的設計產業在回收了,大筆大筆的資金,一批一批的人才,政府與企業的耐心與遠見,成功不是偶然。期間,相信大家也還記得韓國所經歷的金融風暴。

我們,還有時間小鼻子小眼睛的去妒嫉人家嗎?

我們,還能綁手綁腳的去追早我們10年開竅的彼岸與鄰國嗎?

今天,你去的是手作創意市集還是流行口愛工藝市集?

今天,你的房子是設計師嘔心瀝血的"現代簡約低調奢華日式禪風",再加上玻璃壁櫃裡並排的洋酒和阿彌陀佛,還有為了避煞加建的奇怪角度風水牆和門口仿高級義大利Versace浪漫水晶吊燈嗎?

今天,我們政府以獲利的觀點來重視設計,那萬一不如預期,那是再抬轎子的找個東西出來炒嗎?如果是那樣,不如埋頭製造核子炸彈,不時想到就拿它們來威脅日、韓、美、大陸,又可賺錢,又可出氣,又可增加國際重要性,多爽!

今天,我們有足夠的優秀師資嗎 ? 大部份的老師,知道如何做正確設計的判斷吧? 大部份的老師,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吧? 大部份的老師,世界觀夠吧 ? 大部份的老師,知道他們任重而道遠吧?

0 comment/回應:

2007年1月15日

肖仔

分類:在base漫談
2007/01/15 06:49

最近因為一些想做的事,也時機巧合,遇到許多人,談了許多事。
有一個回台灣後一年來一直被問的問題,基本上問題不外乎我們當初為什麼好好的從加州搬回來,還有怎麼會想開por que base。 聽完的反應多半是:肖仔。
我們決定把"肖仔"這個字當做是讚美詞。會變成肖仔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是:這一生我們不想後悔。




在我22歲的時候看了一本改變我生命態度的書,書名是: Super Self: Doubling your personal effectiveness. ( by Charles Givens ),在工作狂憂鬱症比台灣嚴重很多的美式社會,坊間有許多心靈勵志書籍。我當時剛好經歷了一段生活的轉折,在一種不知道問題也找不到答案的情況下,我瘋狂的看了幾百本書,從吳淡如到南懷瑾,從Bauhaus到國富論,連西藏生死書都買了中英兩種版本就怕有漏字誤意的。同一時期,我也茫目的尋求所謂的"預知者"可以給我的答案,算命、紫微斗數、測字、姓名學、塔羅牌、星座、看水晶球、催眠...,看十個人有十一個答案。在我找不到答案的情況下,我開始作Super Self這本書上的練習題。
最入門的練習是: 找一個沒有人打擾的時間與地方,告訴自己如果我有無窮盡的時間、金錢、能力與家人的支持,我的夢想是什麼。把你認為可笑、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也都寫下來。作一張夢想表單。我拉拉雜雜的,寫了三、四十個。後來遇到syko,又找他添加了一大串。後來,雖然沒有常看自己寫的夢想表單,但是,大目標是存在的,我們也互相會當彼此的啦啦隊。有了小孩後,很多改變讓我們手忙腳亂,也忘了它。直到把Irvine的房子賣掉前,發現了我們的夢想筆記本,才發現,很多東西都毛骨悚然的成真了。會說毛骨悚然的原因是因為連生幾個小孩,完成什麼工作,作那一方面的投資,摸著大海龜浮潛...等很瑣碎的夢想一一的實現。而有些夢想則正在實現。
在Irvine 的生活是安逸的。Syko 一週三天在art center教書,其它時間幫客戶拍拍照,或是在車庫玩他的LED燈的設計。我是有空就去Mattel玩具公司接接freelance,再不然就幫自己的客戶作design,下了樓就是我的辦公室。園丁一週來剪草一次,後院種的蕃茄株長得比人還高,要做菜花園有新鮮的迷迭香和羅勒,褓姆每天帶女兒去在我們社區的公園玩。一個社區有四個公園,兩個游泳池加jacuzzi,一座棒球場,網球場,籃球場,一個小學,一個比台北任何超市還要棒的超市,一條可以連通各社區的散步自行車道....。每兩個禮拜syko去衝浪,我和小孩去海邊玩沙。
Life is toooooo perfect, but not fulfilled.
太完美的日子是很難去創作的,而我們反骨的天性一直在慫恿我們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夢想活,為自己的設計活,為自己的血為自己的腦為自己的心去活。
但是住Irvine那幾年是我們打開眼界(某方面而言)的一段時期。開始去接觸很多與設計不相關的人,看了聽了很多故事。
一天下午一個鄰居太太來跟我道別,他們要搬到一個尊貴的社區,就是家裡後院是高爾夫球場的那一種,先生是拉保險的。天啊!拉保險要拉幾萬個才能負擔六百萬美元一棟的房子。"肖仔!" 我想。「噢!他的夥伴有架私人飛機,他們今天早上去德州拉保險,等一下應該會回來吃晚飯。」在我完全無法想像的情況下,她才談到"拉保險"原來一年做不過三次生意,只保遺產與壽險,每次最低保額是五千萬美金,賈桂林‧歐那西斯是他們的客戶之一。其他的時間,他們花在找國稅局的合法漏洞,私人與公司的電話IRS(國稅局)永遠錄音監聽。
我了解到原來"肖仔"是這樣拉保險的。
一次一個認識的人提到他友人的故事。很多年前有一個投資機會,別人講得天花亂墜、口沫橫飛,他則完全無法了解這個概念,認為這幾個人是"肖仔",否定放棄。後來這個公司叫ebay。
有人的爸爸在阿拉斯加買地,蓋停飛機的停機場。
有客戶的曾爺爺是西班牙後裔的秘魯貴族,一百多年前仰慕日本文化,請人蓋了一艘船,和新婚妻子坐了幾個月的船去日本遊玩。現在秘魯家中還有許多當年隨船載回來的古董。現在聽起來很浪漫,當初是必須克服海盜、虐疾、水土不服等很多可能致命的因素才達成。
回台灣後,一切外在因素壓力很大,也曾午夜夢迴的驚醒,相對於之前的好日子,覺得現況茫茫。但是理智回神時,卻非常的清楚,非常快樂滿足。我們不想和任何人交換我們現在的位置,我們可以很正面的體驗所有的過程。
我們開始認識了很多人,談一些東西。有些人談到某些東西時,眼睛閃閃發光,肖病的潛在基因人人都有,只缺勇氣(或傻氣)東風。如果每個妙齡女郎都是OL,每個適婚男仕都是電子新貴,每個父母都是公務員,每個阿嬤都是慈濟義工,每個人都來自小康家庭,結婚後就要五子登科。那,這個社會有什麼好玩的,對於更年輕的一輩,他們又有什麼可瞻仰期待的。
很多的肖仔只是必須在他們生命中完成一些體驗,一些東西。做了,不一定成功,努力,不一定看好。但,必須去做,只因不願後悔。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30日

Happy New Year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30 13:53

( 這一篇happy new year 是新po 上去的,有一個目不識中文的西口先生,在party完後想好好謝謝來參加的各位,在blog 上天天關心我們的各位,及辛苦的員工,想自己加些話。他登入後看見右上角有個看起來意義非凡的粉紅色按紐,於是,一切就都 "刪除" 了。)
所以,先跟所有留言的大家說sorry,因為我修不回來了。再thank you all for coming to our party and those who really care about us - even if you were not able to join us. Thank you. And also, we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of our hard working employees. You are the best!
Happy New Year
lots of images, random order
and life is good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29日

回應echo-constructive criticism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29 18:41

( 回應echo,借題發揮 )
常和syko談到constructive criticism(有建議性的批判)。發現在亞洲國家,不知道是從小權威式教育的關係,或者是一般大人們為了省事,教訓小孩"有耳沒嘴"的觀念,亦或是只要有人持不同意見,大家就認為他是來故意攪局的,大家對於constructive criticism(有建議性的批判)的觀念,很模糊。
在台灣,我比較常看到的所謂的「批評」或「建議」一種是"罵人"、"互罵"、"放話"、"嗆聲"等等以"我"為主的單面溝通,通常發生在尊卑關係或對立關係的狀況下。"我"不在乎對方懂不懂,"我"不在乎我對不對,"我"不在乎...,只要,今天我說的東西可以顯示你的無知與豬頭,只要我說的東西有人鼓掌起鬨,只要我說的東西可以顯示我的優越,我,說什麼都好。另一種是發生在只想做好人的身上,你得到的答案永遠是"不錯啊" "o.k.啊" "嗯,還好吧" "ㄟ,我也不知道" 這一類無關痛癢的話。
我們後來認為,constructive criticism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學著去評論是一回事,學習"聽"評論也是一門學問。在聽到非讚美性評論的同時,有人會有誠實的心痛,有人甚至會有拉不下面子而爭辯,有人會很受傷得變成烏龜,拒絕傷害,拒絕一切,拒絕成長。有時候,"聽"比"說"更難。



講自己的一個經驗好了。
第一次上Lou的課時,我被批評得一無是處。
那是大三以上的選修課,課名是專攻Graphic Design裡面Editorial Graphic 的進階課。第一個Project的題目是”食用過多豆類與體氣形成”醫藥科學的文章版面設計,給像放在" Time"或"Forbes"雜誌的讀者看的。
為了顯示我的讀者群階層,我考慮用成熟不浮燥的字型,又為了讓他們覺得這不是保守過度的醫藥專刊,在試過幾個字型後,我決定使用optima。我確定文章每一行的頭尾沒有逗句點或斷字,我確定字的間距是舒服不刺目的,我確定把段落裡的阿拉伯數字縮小一個point,因為數字視覺上比文字醒目。我照了一根又長又完美的豆芽菜做為首圖,再把字體完美的排在豆芽周圍...
Lou看了,然候他對我說了這些話-
但是你的設計是錯誤的!你沒有瞭解豆與豆芽的差別,你沒有深入研究那一種豆類容易令人放屁,而又是那一些令人脹氣,你的版面沒有把這些表現出來,你沒有把放屁的視覺影響放到段落,段落太乾淨了,你沒有做到把脹氣與字學作巧妙的聯結,你做的只是一篇視覺上很美的設計,美得賞心悅目,空洞無實...最糟的是,這些美麗細心的設計充其量不過是在告訴讀者你是一個受過良好技術訓練的設計師,但是你不能獨立思考、傳達意念、缺乏內涵、設想他人。自以為是、一知半解的人,以看似高級漂亮的外表傳道他人,誤導社會,那比什麼都不懂的人更糟...
他說的都對。他說的話我當時只懂了不到一半,graphic 的那一小半。十年後才做得到另一半的一部份。誠實是會痛的,丟臉是會羞愧的,成長是要面對的。
我的同學朋友,我的老師長輩,我的親友,我的丈夫,都曾經對我說過很正面也很誠實的話。但是,是由我決定要把它當作contsructive criticism(有建議性的批判),或只是單純的很受傷。
大家學會聽話後,講話就容易多了。
創作,不論是文字繪畫攝影陶藝,或任何一種型式媒材的表現,都是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對所看所聽所學所思的一個表達工具。當我們用工具向別人傳達我們的想法,contructive criticism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想辦法讓別人了解,所以必須使用相同的情緒語言和感受語法,而又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我們必須反覆分享辯證,試著達到類似的體會。Constructive criticism不是真的批評,constructive criticism 是open mind 的過程,是不預設立場互相了解的過程。
必須承認,constructive criticism只對大部份人有效益,一些做什麼都自己很棒很爽超酷超屌的人,在創作和人格上,都是"art",他們是被上帝吻過佛祖抱過幸福的一群,不須要拿凡人的困惱去降低他們的快樂。
Oh,bytheway,echo網友,忘了回答你的問題。你說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台上針鋒相對,台下把酒言歡? 說實在的,我還真不只把酒言歡,我還睡了他。他是我老公。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22日

訓練你的感官

訓練你的感官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22 03:35



在創作的過程中,常有不確定的因素發生,而我們也常常問自己和別人一些問題。在反覆辯證的過程與實驗,比較容易找到一些模式,一些蛛絲馬跡,作為以後創作的依據。
如何去判斷一個好的設計或好的影像,道理上和如何去判斷一碗好的滷肉飯一樣。
你用鼻子聞到的些微氣息,先去判斷豬隻的健康與豬肉的新鮮,再來去分辨新米老米的香氣。你用手上捧著陶碗的溫度,去感覺米飯是否拌了適量的醬汁,去感覺醬汁的分配是否均勻,再去感覺是不是適當的享用溫度。你看著它的顏色,聞著它的氣息,開始想像滷肉的過程與配料,是顏色多濃多黑的醬油,是冰糖、黃冰糖、還是有加沖繩黑糖的混合糖...你確定要吃了,再開眼看看它的配菜。然後,你判斷這是一碗好的滷肉飯。
你最好的朋友,你最親愛的家人,你最熱情的愛人,都可以不同意你的滷肉飯。有人只認同知名老店,有人以價格決戰,有人根本不吃肉!
你就是你!

記得大學的第一堂設計課,老師叫Bruce Claypool,是個很值得隨著他練基本功的老師。第一節課是買一大疊紙和黑、白兩色顏料。(黑顏料市是有挑過的Ivory Black,不是Jet Black。Jet Black 的黑有一點冷色調)把黑、白兩色相混,調出了許多灰色。整整畫了快一個月,畫了幾千張。再來,把白色當做0%,黑色當做100%,在每隔10%的地方,挑出最相近的灰,10%,20%,30%...一路排下去,排出一個近完美的灰階。在把眼睛訓練到,灰色多跳1或2%時,眼睛會有"卡卡的"感覺。之後,眼睛(其實是腦子)慢慢習慣,可以把彩色轉成黑白,有點像在photoshop裡把影像從RGB轉成Greyscale的感覺。-->以後照相連灰卡也不用帶了。
我po了一張有缺陷的圖。
我的眼睛不由自主的一直往影像最上端瞄。大約佔整幅圖十七分之一大小的背景,土色帶紅的牆,加上不規則的樹葉、窗戶、還有個黑黑的像排水管的東西,把我的注意力都抓去了。
對我來說,把上面那一小排蓋掉,影像是較為平衡的。
蓋掉後,再來,我的眼睛注意到了梯子。它的形狀,它的顏色( 和背景的冷色調相反),它的位置,讓人很難不注意。梯子的形狀,燈罩的形狀,還有工人遺留的工具形狀,還有這三樣物體的位置,對我而言形成了一個很協調的Group,一個視覺上很舒服的Focus。
試著把梯子拿掉後,整個圖的重量是往左頃。拿掉工具後,整個版面有點像二分法,左側的燈和右邊的梯子的比重太相當,有點像兩個物件在影像上互相爭吵,眼睛一直在遊走。拿掉燈後,你會開始發現工具和梯子的形狀幾乎一模一樣,我不確定這是我想看到的,或注意的。
訓練感官的路是一條寵壞自己的不歸路,日子也不見得比渾沌未知時好過。
但是,你會比較充實。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ss79vf.TGQTPQSA8Xtzw/article?mid=9805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20日

雜想

雜想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20 01:04

‧我常想藝術設計和科技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在web design這塊,有人寫了html,卻有人不滿意只能用#336699或#000000這些顏色,有人只好趕快研究如何讓monitor廉價又多彩,又有人不滿意html對設計的限制,於是java script 和action script就出現了,後來又不滿意喝完咖啡吃過早餐後只下載半頁的速度,就有人想到賣力的推銷平價寬頻...然後世界就動了起來。
不滿意不代表要抱怨,原來不滿意可以很正面。

‧‧十多年前的大學老師Lou告訴我,把相同理念的設計放到illustrator,Photoshop,Corel Draw和Quark等不同軟體,做出來的東西會不一樣。
畫一條線,Illustrator是vector graphic,Photoshop是bitmap bixel,Corel工具箱的格子位置不一樣。為vector寫軟體的工程師和bitmap的思路是不一樣的,adobe工程師的作風和corel是不同的。Stanford的computer science和 MIT media lab解決方法是不同途徑的...
一條線一直往上延伸,成了密密麻麻的樹狀圖。幾百人的思考過程,影響著我一條簡單乾淨的黑線。Wow! 蝴蝶效應。

‧‧‧如果以"買很多照相器材" 和"一次帶很多相機底片"來定義的話,syko也算是"器材魔人"吧!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14日

快樂的毀壞-Purma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14 00:27








Purma 的傳奇快門終於被我們玩壞了。

今天下午Syko 一直想把它修好,但是因為沒有相機內部圖,有根約三公分長的小鐵絲,怎麼放都不對,終於,Purma 正式加入Diana和Holga的行列,半退休了。

雖然修理時滿頭大汗,但是心裡卻是充滿喜悅。

太值得了!

從打破展覽場所一貫的冰冷感覺,到大家不畏懼的去觸碰相機,最後忘我的玩了起來...

我們沒有認真的去算過,從開幕以來究竟有多少人來過Por Que Base,但是數百總是有的。而一台幾十塊美金的相機,曾帶給多少人驚嘆,抑或是在數百人中,有一個人因此得到了一些些東西,而在心裡的一些想法開始萌芽。

相機早晚一定會壞的,但是体驗不會。相信Purma如果有感覺,也是快樂的毀壞。

在開展之初,就有許多人憂心忡忡的告誡我們,要把相機放到透明展示架裡,要把相機鎖起來,要把相機鏈起來...不然會不見喲!

還好來參觀的每一個人證明了少數人多餘的擔心與錯誤。

大家做得太漂亮了。

無論如何,謝謝大家,一切都太值得了。


Purma 的影像1 - ventssss



Purma 的影像2 - Naiya's vision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9日

在Por Que Base之前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09 18:15
在電腦裡找到了一年前的舊影像










0 comment/回應:

2006年12月3日

Por Que Base的感謝-by鄉長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03 20:57


這一次的放手放心攝影展像機講座圓滿的結束
在此非常的謝謝大家在禮拜六特地抽空過來
這是我們第一次舉辦講座,若是有招待不夠周全的地方,還是解釋的不夠清楚的地方,跟您說聲抱歉

在這次的講座活動之中,兩場的人數我們估計大概70~80人左右
當初還很擔心說大家對於老相機的熱烈程度會跟最近台北的天氣一樣冷冷的,不過來了這麼多人卻讓整個por que’ BASE熱鬧了起來,雖然我們一大早就到店裡面做準備,老實說假日就這麼早起床還滿累的,
但是看到這麼多人來,而且有些人還特地從大老遠的地方搭車搭捷運,老實說還頗感動的,或許這只是一個小小的gallery,舉辦一個小小的相機講座,卻發現現場每個人對於影像的熱情大大的充滿了我們這個小地方

在這邊熱情與隨性就是空氣中的元素
你所呼吸的所看到的以及所感受到的
都會是最自然的

我們也希望大家來這邊都能夠輕鬆自在
be casual
此外

我們也需要一些你們自己的想法
一些對於整個活動下來……你所看到得,所想跟我們說的
任何想法任何feedback都可以告訴我們

意見會是por que’BASE進步與成長最大的能量與動力

por que’ BASE在此跟喜愛攝影的朋友們說聲謝謝
(寫得比我好太多了,是的,這就是我要講的---tracy)


0 comment/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