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

回應echo-constructive criticism

分類:在base漫談
2006/12/29 18:41

( 回應echo,借題發揮 )
常和syko談到constructive criticism(有建議性的批判)。發現在亞洲國家,不知道是從小權威式教育的關係,或者是一般大人們為了省事,教訓小孩"有耳沒嘴"的觀念,亦或是只要有人持不同意見,大家就認為他是來故意攪局的,大家對於constructive criticism(有建議性的批判)的觀念,很模糊。
在台灣,我比較常看到的所謂的「批評」或「建議」一種是"罵人"、"互罵"、"放話"、"嗆聲"等等以"我"為主的單面溝通,通常發生在尊卑關係或對立關係的狀況下。"我"不在乎對方懂不懂,"我"不在乎我對不對,"我"不在乎...,只要,今天我說的東西可以顯示你的無知與豬頭,只要我說的東西有人鼓掌起鬨,只要我說的東西可以顯示我的優越,我,說什麼都好。另一種是發生在只想做好人的身上,你得到的答案永遠是"不錯啊" "o.k.啊" "嗯,還好吧" "ㄟ,我也不知道" 這一類無關痛癢的話。
我們後來認為,constructive criticism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學著去評論是一回事,學習"聽"評論也是一門學問。在聽到非讚美性評論的同時,有人會有誠實的心痛,有人甚至會有拉不下面子而爭辯,有人會很受傷得變成烏龜,拒絕傷害,拒絕一切,拒絕成長。有時候,"聽"比"說"更難。



講自己的一個經驗好了。
第一次上Lou的課時,我被批評得一無是處。
那是大三以上的選修課,課名是專攻Graphic Design裡面Editorial Graphic 的進階課。第一個Project的題目是”食用過多豆類與體氣形成”醫藥科學的文章版面設計,給像放在" Time"或"Forbes"雜誌的讀者看的。
為了顯示我的讀者群階層,我考慮用成熟不浮燥的字型,又為了讓他們覺得這不是保守過度的醫藥專刊,在試過幾個字型後,我決定使用optima。我確定文章每一行的頭尾沒有逗句點或斷字,我確定字的間距是舒服不刺目的,我確定把段落裡的阿拉伯數字縮小一個point,因為數字視覺上比文字醒目。我照了一根又長又完美的豆芽菜做為首圖,再把字體完美的排在豆芽周圍...
Lou看了,然候他對我說了這些話-
但是你的設計是錯誤的!你沒有瞭解豆與豆芽的差別,你沒有深入研究那一種豆類容易令人放屁,而又是那一些令人脹氣,你的版面沒有把這些表現出來,你沒有把放屁的視覺影響放到段落,段落太乾淨了,你沒有做到把脹氣與字學作巧妙的聯結,你做的只是一篇視覺上很美的設計,美得賞心悅目,空洞無實...最糟的是,這些美麗細心的設計充其量不過是在告訴讀者你是一個受過良好技術訓練的設計師,但是你不能獨立思考、傳達意念、缺乏內涵、設想他人。自以為是、一知半解的人,以看似高級漂亮的外表傳道他人,誤導社會,那比什麼都不懂的人更糟...
他說的都對。他說的話我當時只懂了不到一半,graphic 的那一小半。十年後才做得到另一半的一部份。誠實是會痛的,丟臉是會羞愧的,成長是要面對的。
我的同學朋友,我的老師長輩,我的親友,我的丈夫,都曾經對我說過很正面也很誠實的話。但是,是由我決定要把它當作contsructive criticism(有建議性的批判),或只是單純的很受傷。
大家學會聽話後,講話就容易多了。
創作,不論是文字繪畫攝影陶藝,或任何一種型式媒材的表現,都是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對所看所聽所學所思的一個表達工具。當我們用工具向別人傳達我們的想法,contructive criticism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想辦法讓別人了解,所以必須使用相同的情緒語言和感受語法,而又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我們必須反覆分享辯證,試著達到類似的體會。Constructive criticism不是真的批評,constructive criticism 是open mind 的過程,是不預設立場互相了解的過程。
必須承認,constructive criticism只對大部份人有效益,一些做什麼都自己很棒很爽超酷超屌的人,在創作和人格上,都是"art",他們是被上帝吻過佛祖抱過幸福的一群,不須要拿凡人的困惱去降低他們的快樂。
Oh,bytheway,echo網友,忘了回答你的問題。你說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台上針鋒相對,台下把酒言歡? 說實在的,我還真不只把酒言歡,我還睡了他。他是我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