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展覽資訊‧Exhibition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展覽資訊‧Exhibition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5月25日

版畫+日光顯影現場體驗








除了好看的展覽外,週末在現場也會有來自於324版畫工作室準備的版畫體驗和日光顯影的現場解說。
這週也是最後一個週末囉,還沒來的朋友們好好把握最後一週的機會,來現場了解版畫和日光顯影的做技法。


地點:士林紙廠
時間:展期的每週六日下午2點~6點

0 comment/回應:

2009年5月12日

角色混淆‧面向跨越‧回憶琢磨‧自我反省

角色混淆‧面向跨越


或許是想太多,也說不定是年輕時想不夠,除了學生證上的稱謂是"在學生"外,我們有嚴重的"稱謂分類適應不良症",這,也是這個展最主要的起源。



所以,當"西口是攝影師"這個稱謂出現時,我們開始回想。

過去這幾年:

他送小孩上下學還有講故事的時間加起來比他在暗房的時間多

他洗碗到垃圾的時間加起來比拿著燈箱放大鏡的時間多

他吃早餐中餐晚餐消夜加零食的時間比坐在電腦前用photoshop的時間長

他找車鑰匙找家鑰匙找塞在口袋的錢找護照的次數,說不定比按快門的次數來得頻繁

所以,照理來說,他應該不是攝影師。或者是說,不只是攝影師。是爸爸、是情人、是丈夫、是男朋友、是洗碗工、是搬家工、是藝術家、是老師、是司機、 是早上六點半自動起床的鬧鐘、是兒子、是弟弟、是女婿、是木工、是衝浪好手、是大胃王、是朋友、是油漆工人、是百貨店家的負責人、是沒記性的中年男人、是 有耐性的聆聽者....所有在生活中的角色,極度混淆重疊,無法單獨抽離。

搬家漆油漆時可以拍照,拍照時也可以搬家漆油漆

哄小孩睡覺時可以拍照,拍照也可以哄小孩睡覺

開車去衝浪時可以拍照,拍照也可以順便開車去衝浪

我們在所有的介面重覆跨越共同存在,努力尋找最適合的平衡點。

回憶琢磨‧自我反省

這一次的展syko決定用vandyke 凡戴克棕色沖片法來展現想要表達的主題。Vandyke(凡戴克)如同氰版攝影,是古老的沖片方法之一,所有的影像,呈現深淺不一的咖啡棕色。以展覽影像 來說,如果不是以凡戴克的手法呈現,許多的影像,加上原本快照的表達方式還有原有的色彩和構圖,其實,是非常現代的。

這一次展出的影像,都是我們所謂的"snappy camera" 的影像。有15年歷史摔貼刮補35mm的底片機,有才用3年多外殼卻傷痕累累的口袋型數位相機,還有中片幅的經典isoly。所有的影像,都算是快照,對 於不常寫東西和畫東西的syko,snap shot是日記,紀錄生命裡發生的苦辣酸甜悲喜哀樂。

記得讀書時,最喜歡等西口半夜從photo lab回來,拿著剛剛沖好的底片,一捲一捲慢慢挑影像。影像挑好了以後,隔天,再回到lab去把影像洗出來。常常一個下午一個晚上,只洗了一兩章圈出來的 影像。一張影像,會根據彩色放大機RGB的不同,測試後通常會洗十來張色調明暗深淺不同影像。最開心的莫過於把相同十幾二十張的影像,全部擺在客廳的地 上,一張張看一張張挑,把最好比例的那一張挑出來,隔天再回lab,把最滿意的那一張再多洗幾張出來。

整個過程是緩慢的,雖然每一張都是快照,但印象深刻。

後來,數位相機用多了,影像放在電腦裡一個又一個的資料夾,又好像是記憶體不用錢,影像塞滿到眼花撩亂,找影像比翻書還快,卻常常不記的上一張和現在看的這一張有甚麼不同,也常常記不住曾經在哪裡拍過哪些照片,表面的影像覆蓋住回憶可以發酵的過程。

做凡戴克棕色沖片的過程,速食的快照和數位影像,經過調藥水的過程,經過拿著缽碾銀粉的過程,經過在暗房裡曝光沖洗的過程,回憶,因為影像而更為珍貴。而經過誠實又私密的影像,記住每一個故事,也提醒了自己,曾經說的話與曾經有的心境。


這是好幾年前在美國時拍的影像,加州的法律規定只要7歲或體重72磅以下一定要做兒童的汽車座椅。而在南加州,只要是我們說"不遠"的距離,通常是開高速公路一小時到一小時半車程。

"不遠的距離"例子包括:

syko一週四天要從爾灣開車到art center教書的路程,單程塞車一個半小時

周末回娘家的路程,單程55分鐘

嘴饞到華人區或韓國城吃飯的路程,單程50分到70分不等

因為很多拉拉雜雜不遠的地方要去,於是小朋友一上車玩累了就睡。最令人詬病的是兒童汽車座椅只能有某種程度的傾斜,在加上兒童腦部頸部小時候原本就 脆弱,所以每次只要小朋友一睡著,大大的頭就掛在細細的脖子上晃啊晃,我們常常停紅綠燈時,就是轉身找東西塞頸部以上有空隙的地方,連踩剎車都小心翼翼。 看到這張照片,也常讓我們想起南加州的交通令人抓狂沮喪的時刻。



這一張是兒子在potty train (訓練自己用馬桶如廁)時拍的。

或許是可以解讀成 " 一般的爸爸看到小孩不小心掉到馬桶就會趕快把小孩拉起來,只有這個愛照像的爸爸,先找相機拍起來再說"。

其實它背後真實的故事,是因為兒子訓練了很久一段時間,都反反覆覆不習慣坐在馬桶,每次只要一穿尿布就上得出來,令我們十分頭痛。有一天又為了上廁所的事哭鬧,西口一氣之下把他的尿布脫下,往馬桶上一放,就噗通的就掉進馬桶了。

西口拍這張相片,並不只是捕捉這一刻瞬間,而是藉著影像提醒自己,永遠永遠,要注意自己的脾氣,永遠永遠,再也不做這種事了。

快照的本質,因為過程而更為雋永,現代議題的影像,也因為凡戴克變得懷舊。


0 comment/回應:

2009年4月29日

B side of Duality 跨越的面向 - Syko 個展


這一次syko 將以van dyke 棕色沖片的技巧,來表達想要展覽的主題。從打滿奶泡的卡布奇諾乳白咖啡色,到含87%可可的深黑濃純巧克力色,是van dyke影像的一大特徵。更多的訊息將會陸續貼出,本篇先公告展覽訊息,希望大家參觀,於5/23(六)藝術家日時,望可與大家共聚暢談。




Name of Exhibition:

B side of Duality

Concept of Exhibition:

To show the B side as A.

A - is referred to as who I am to the outside world.

B - is referred to as who I am to my family.

Little bit about the exhibition:

Perhaps due to my personality, ADD, or irresponsibility, I have difficulties in committing to one profession and have trouble describing to others what I do.

As a result, I often question my values, judgment and my “profession”. To some, I’m seen as a photographer, to others, as an educator and to many, as an unemployed father. Thus I’m constantly questioning myself if what I do is the right thing for my family.

“Eclectist” is a non-existing word that I can only think of that describes what I do and feel comfortable being labeled as, yet it’s an absurd title as a profession.

With “B side of Duality”, I would like to show my comfort-ness of being an eclectists and a father and hope to gain reassurance.

展覽名稱: 跨越的面向

構想:

我所想表達的是將家裡所扮演的角色,與外界所認知的角色裡,進行轉化而作為一個結合。

A 面 - 對外界對自己的認識(攝影師、藝術家?)

B 面 - 對於家庭裡所扮演的角色(是老公也是父親!)

或許是由於我的個性、或是ADD (注意力缺失症) 或不負責任的態度使然,我對於介紹我的職業,以及向他人說明我所做的事情感到困難及苦惱。

因此,我常常質疑我的價值觀、判斷力和我的專業。對於某些人來說,我被看作是一位攝影師,或者在其他人眼裡,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又或是,一個失業的父親。

為此,我不斷質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對我的家人而言是否是正確的。

Eclectist是一個不存在的詞,我想這是唯一感到舒服而想被標示的荒謬職稱。

藉著“ B side of Duality” 展,我希望展現作為Eclectists和父親的身份是很輕鬆自得的,並且希望藉由這次展出能讓我得到一些內心的安慰。

(英文裡沒有eclectist這個字,sykoeclecticism裡衍生而出,意思是對於多種不同的風格、表現手法、思考模式有極大的興趣並廣為涉獵,最後取其適用者,付諸於行為或是表達的一部分)

展覽日期:

5/9 (六)~6/30(二)

藝術家日:

5/23 (六) 下午四點

地點/電話:

寶大協力/蘑菇

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5巷18-1號

02. 2552. 5552

www.booday.com

時間:

週日至周四 12:00~21:00

週五與週六 12:00~22:00


0 comment/回應:

2009年4月19日

有關言行不‧一‧體兩面


< 我們要謝謝喜愛知然堂的大家,來到島民工作室/白方糖藝廊參加我們的小小茶會,很久沒有與大家見面聊天,昨天我們看到了久違的朋友們,真正的感動與高興。 對於還沒有時間或路程遙遠的朋友們,我們先把些影像貼上來,並且盡我所能的把這個展介紹得更完善,也謝謝大家對於這個部落格園地的支持>

(以下我將以第一人稱,代替西口敘述整個創作的發酵過程,也會以"我"代表"我",對於內容作添加或修正)

【事件起源】

會有這個展覽的產生,最初完全是一場意外的發現。



2008年4月5日,這一整個禮拜我的工作是幫一位朋友拍短片,這一天我們剛好要拍海灘的景。正確的地點是台北縣石門鄉的麟山鼻,很靠近著名的白沙灣。

拍片的空檔閒晃時,在沙灘上,我先看到了一只玻璃瓶。 我一向喜愛舊舊老老的東西,這個玻璃瓶,感覺是舊舊老老的,而且瓶口的塞蓋都生鏽了,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好美啊,我要把它帶回家!"。

在撿起第一只玻璃瓶後,走了沒多遠,又出現了類似的玻璃瓶。我又把它拾了起來,而這一次,我突然毛骨悚然地意識到,這不是一般空酒瓶或是家裡店裡裝 東西的玻璃罐,這兩個玻璃瓶,都是醫療用的玻璃藥瓶。本來漫無目的的散步隨撿,變成了有意識的尋找。在短短的幾百公尺,我收集到了三支大瓶兩個小瓶。

後來,在高雄旗津的熱鬧海灘,一個半小時內,毫不費力的找到了52個大大小小的玻璃瓶(之前DM上的34瓶其實是只數了拍照的影像)和4支針筒,其中還包括了一支歪的的注射針頭。

我開始覺得噁心、多疑與沮喪。

我感到噁心,因為我不認為我可以毫不在乎的到海邊衝浪。

我開始多疑,因為我不知道是誰,把這些東西丟棄在這個地方。我心裡開始把箭頭指向醫生護士、大大小小的醫院及診所、處理醫療廢棄物的業者、打掃的工人、清潔隊員、看過病的病患...這些人是你、你、你、還有你。

我很沮喪,因為我可能永遠找不到真兇。

然後,轉機出現了。

我開始想,為什麼我把手毫不猶豫的指向他人責難他人,那我自己,又做了什麼?

我開始想,這些原來是救人的藥品,現在剛好是相反的作用。

我開始想,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是不是有這些類似或是相同的做法或舉動。

Hypocrisy這個字在我心裡慢慢發酵。

我不喜歡別人對我傳教,但是我卻大力鼓吹藝術與攝影,還要大家多多參與。

我不喜歡小朋友吃糖果或喝有咖啡因的飲料,但是我的每日一杯再加上冰箱裡必備的巧克力,似乎說不過去。

我不喜歡高傲自大的人,但是有多少這個基因在我的血液裡是我沒有察覺到的。

於是,我開始創作。

【創作過程】

不管今天掛在牆上的影像如何,最重要的,對我來說是發現自己的過程。

我一開始把八個我自己認為需要反思的字寫下來。它們是:

Egoism 自大自尊

Self-identity 自我識別

Positive and negitive attitude 正面/負面態度

Temperament 急躁、沒有耐心

Focusing 專注

Experss/Voice 表達想法

Preaching 鼓吹/傳教

Absurd/hopelessness 荒謬、悲觀、無力感

然後我把找到的瓶子與針筒,根據我的每一個字義,創造出不同的影像。我決定使用4X5的大片幅底片相機拍攝,每一張,單單拍攝的時間,至少花三個小時以上,還不包括改變構圖再重拍的時間。然後,我在暗房裡,親手把每一張底片洗出來。

會決定用氰版的技巧來洗照片,單純是因為這一陣子一直在試驗非傳統的攝影沖片,還有就是cyanotype影像所展現出來,傳統的藍青色與冷色調,適合這一次我想表達的主題。

開展前一周,我把這八張影像整理好,在掛的時候,到了第三張影像,我決定重做。這八張影像,大部分對我來說太缺乏感情了。或者是,更像是我"想要說太多和給太多"才硬創造出來東西。然後我把八張影像的其中六張拿了下來。

然後,我回去檢視我的數位檔案。我曾經把每一支玻璃瓶,燈光和背景打好,用數位相機做快速的記錄。還好有數位,讓我在短時間內找到可以使用的影像。我決定朝向抽象的影像來表達我這一次的展出。

氰版顯影的過程之一,是我必須用水彩刷,把不同劑量的感光藥水刷在紙上,在來控制曝光時間。這個過程,讓我體驗到除了攝影外,還有作畫的感覺。唯一 的不同,是把藥水當作顏料,還有加上紫外線的曝光。根據不同的藥水比例、曝光時間還有曝光後的沖洗與後製,我可以控制整個影像的構圖和顏色的呈現,這是單 純的攝影無法給我的喜悅。

Alternative Proessing 是在攝影裡較少為人知的一塊,但我最近對它有莫大的熱情,而台灣大太陽的確很合適。以前曾經是好玩來做的冲照片過程,例如像vandyke和gum bichomate,希望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和大家分享。





有關 cyanotype:

cyanotype=ferroprussiate=blueprint=sunprint
氰版攝影=青版照相=日光顯影

potassium ferricyanide
ferric ammonium citrate
是氰版攝影最重要的兩種化學元素

當然還有拉拉雜雜的這些:
Tartaric acid, Liquid ammonia , Ferric chloride, Ferric sulphate, Sodium chloride
Sodium chloride, Ferric ammonium oxalate.....

從最基本的元素做衍伸,最後會有不同的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把這些和水加一加,然後塗在紙上拿去曬。

可愛的陽光可以縮短影像的曝光時間

John Herschel 約翰‧赫謝爾爵士,他在1842年發明了氰版攝影法。他還定義了photography (攝影)、positive(正)、negitive(反)和snapshot(快照)等名詞。

攝影史上,在1893年他發現了hyposulphite of soda (蘇打硫代硫酸鹽)可以當作定影劑,這個配方到近代還沒什麼大改變。會發明氰版攝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沒有影印機或掃描器,赫謝爾純粹只想找個方法把他的筆記複製下來,有關天文學的紀錄。

1833年11月13日,赫謝爾和他的太太搭了一艘重達611噸的船到南非,去觀察並記錄南半球的星空。赫謝爾的父親是天王星和紅外線的發現者,而他自己也在第八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裡,囊括了氣象學、自然地理學與望遠鏡等單元。

真正把cyanotype當做攝影技術來做的,是一位叫 Anna Atkin 的女士。她在1843年的10月,出版了一本蕨類的攝影書,用的是直接把羊齒植物直接壓在可感光的紙上。這一本書,也讓她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攝影師。

廣告時間:

想知道更多攝影資訊與工作坊來這裡
http://tw.myblog.yahoo.com/porquebase-blog

氰版攝影工作坊:

http://tw.myblog.yahoo.com/porquebase-blog/article?mid=1389&prev=-1&next=1380


0 comment/回應:

2009年3月26日

Hypocrisy ‧ Syko個展

大家好久不見,最近一直在忙syko的個展。將會在4月18日至5月23日於島民工作室/白方糖藝廊展出,最主要的影像將以氰版攝影的手法表達。開展茶會將於4月18日(星期六)當天下午三點舉行,如果可以的話,請大家來捧個場,希望到時候可以和好久不見的大家聚聚聊聊。 起源:





四月五日,2008年

幫朋友拍片的空檔在北海岸沙灘上漫步,先是發現了一個美麗的玻璃瓶。

以為是被海浪沖上岸的舊瓶,內層黏著不知名物的花紋軌跡。後來,又出現了一個。陸陸續續的,在幾百公尺的海灘,拾到了三個大瓶兩個小瓶。

以為是舊玻璃瓶,細看比較下,找到了近期被人丟棄的蛛絲馬跡,也找到了玻璃瓶的原本識別。

以為是單獨的事件,卻因為撿到的都是醫療藥瓶變得不單純,也因為所有的瓶子都乖乖的安靜的毫不掩飾的,躺在被沖上了海岸線上,也更因為,該是救命的藥瓶後來卻在南高雄的旗津海灘,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就找到了要命的三十四瓶。

Hypocrisy,被台灣西岸從北到南的海岸線串了起來。







Name of the show:
展覽名稱:

Hypocrisy
言行不‧一‧體兩面


About the show:

Bringing hypocrisy witnessed from outside world inwards to evaluate my own conflicting issues faced in daily life.
Though the content of my work may be personal and left open to viewer’s own interpretation, the purpose of presentation is to promote Cyanotype process and share the cognitive process I experienced in producing the work.

將身邊外界所接觸到”言行不一、一體兩面”的經驗,反證並重新檢視每天生活面對的各種衝突。
作品的內容是私人創作,但是希望留給予觀賞者有開放解讀的空間。這一個展覽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提倡氰版攝影並與大家分享我在創造作品時,所體驗到的認知過程。


About me:
關於我

Name:
Syko Song
姓名:
Syko Song

Occupation:
Eclectist
(英文裡沒有eclectist這個字,syko從eclecticism裡衍生而出,意思是對於多種不同的風格、表現手法、思考模式…有極大的興趣並廣為涉獵,最後取其適用者,付諸於行為或是表達的一部分)

Education:
College
教育程度:
大學

Statement:
聲明:

Acknowledging the power of art, yet the practice of art is a privilege not granted to all, I’m interested in pursuing art as a passage to share my passion and resources.
I see art as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s art. Through art we communicate and through education we become aware, and with awareness we are conscious to make changes that are negative or dissatisfactory. By encourag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and beliefs, I hope to provide other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eek their own identity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art.

了解並認知藝術的力量,然而,身體力行來實行藝術並不是每一個人能擁有的特權,藉由藝術的管道,我希望可以與大家共享我的熱情與資源。我所看到的藝術,相同於教育,而反之亦然,利用我們有意識的覺知,對於負面或是不滿足的地方做改變。藉由鼓勵跳脫巢臼的思考與信條來研習藝術,我希望可以提供其他人能夠找到自身識別的一個機會。



More about me through interview
更多“關於我”的問與答

A.P.: So… how can I explain to the people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do?
S.S.: Well, I’m not sure how to answer that myself. First of all, I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people by who they are but rather by their actions, so it doesn’t matter who I am. But if I need to explain what I do, I guess I see myself more as an educator, motivator and a promoter of what I believe and practice.
問:所以,我們如何向大家解釋你是誰或是你是做甚麼的?
答:其實,我自己對這個答案也不確定。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其實不太注重誰是誰,比較在意的其實是曾經做過或正在做的事,所以我想,我是誰並不重要。但是,我必須解釋我做的事。對於自己本身所相信的與實行的,我想我是個教育者、行動者與提倡者。

A.P.: And, what is it that you believe in and practice?
S.S.: I’m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values, beliefs and the actions of our society, so I believe in learning and sharing ideas that allow us to re-evaluate ourselves and take action to produce something positive.
As for the practice, it’s more or less sharing, perhaps preaching, what I have learned and emphasiz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ty, self-improvement and making a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When I say individuality, I’m not talking about having a different name, but rather taking action based on your own beliefs and values that you have accepted as to be right.
問:那你所相信或實踐的,又是甚麼呢?
答:我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信仰與行為有高度的興趣。所以我相信經由學習與分享,可以讓我們有重新檢視自己的空間,而所產生的行為,將可以生產出更正面的東西。
至於實踐方面,多多少少與分享,或許甚至有可能是鼓吹我所學習過的東西,並且著重於自身識別的重要性、自我進步與對於社會的回饋。我所說的自身識別,並不是你突發奇想的去換個喜歡的名字之類的,而是根據你所相信並接受的正確價值觀與信念,所展現出來的行為。

A.P.: What do you do to “self-improve” yourself?
S.S.: Basically, I consume what my environment has to offer and respond by how I’m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affected. I would refer this response as a digestion and an excreting process. It doesn’t make much difference if anyone is really paying attention, but I just need to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evaluation and cleansing, then move forward by taking action of what would be the right thing to do.
問:那麼你做些甚麼來達到”自我進步”呢?
答:基本上,我吸收這個環境所提供的然後給予正面或是負面的回應,可以的話,請把它想成是一個”消化與排泄”的過程。對於任何人是否有注意到並不是很重要,我只是需要這個過程,來做重新檢視與清潔排毒,然後可以為我認為是對的事情往前跨步。

A.P.: What are your credentials to be preaching?
S.S.: I’m not academically trained, but I’m very liberal and have a very open mind. Which means I’m stupid enough to take chances without any fear, but I have learned a lot through making mistakes, which I believe is the better way to learn. So when I preach, I tell others to open their mind and go make mistakes.
問:你有甚麼認證或是資格來鼓吹這些東西?
答:我並不是在學術上有很好的教育,但是我開放不守舊,對於事情沒有既定的想法。意思就是,我其實笨到可以毫無懼怕的接收挑戰或是冒個險,但是,在犯錯的過程裡其實我學到了許多。這也是我所相信的更好學習途徑,所以我鼓勵大家好好的敞開心胸來犯錯。

A.P.: Then, what is the biggest mistake you have ever made?
S.S.: Oh boy… I’m not sure if it’s the biggest, but I wasted a lot of time in my earlier years by just ignoring and complaining rather than learning and taking action to make the changes for the better.
問:是否可以告訴我們你曾經犯過最大的過錯是甚麼?
答:噢,天啊…我不確定這算不算是最大的錯誤,不過在我年輕時,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無知與抱怨,而不是在學習與力行為變好而做改變。

A.P.: But some people know you as a photographer, right?
S.S.: Yes, I guess it’s because I take pictures and often mumble about photography.
問:但是有些人認為你是攝影師?
答:我猜是的,可能因為是我拍照然後又常常碎碎念有關攝影的東西。

A.P.: What is photography to you?
S.S.: To me, photography is a medium for me to exercise my passion and since I’m illiterate and can’t draw, I rely on just pressing a button.
Also, I realized that, often my brain does not accurately interpret what I see, and photographs have this magical power to portray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at I may not even realize I have within. So, I tend to take pictures so that my photographs can articulate my thoughts for me in an eloquent way.
問:攝影對你來說是甚麼?
答:對我來說,攝影是一個可以表達我熱情所在的媒介,因為我學識淺薄又不會畫畫,只能依靠按按鈕。
同時我也了解到,通常我的腦袋無法正確的傳譯表達我所看到的東西,而影像有種魔力,它可以描繪我在當下沒有了解到卻擁有的思緒與情感。所以我傾向拍照,我的影像可以為我的思維做強而有力的發聲。

A.P.: So, do you also encourage people to take pictures?
S.S.: Yes, but it’s not really about telling people to take more pictures, in fact, I think photography alone is too restrictive. I encourage people to use any media possible that would allow them to share their ideas, concerns and beliefs. I guess it’s really about sharing my passion.
問:所以你鼓勵其他人拍照嗎?
答:是的,但是也不是真的告訴別人多拍些照片。事實上,我認為單單是攝影的話有太多限制了。我鼓勵大家用任何的媒介,來分享內心的想法、關懷關心與信仰。我想最主要還是與分享對生活生命點滴的熱情。

A.P.: Why do you do what you do?
S.S.: Well, I spent a lot of money and time learning about photography, but never got interested in having to take pictures for a career. Also, I have taken way too many pictures that ended up in the trash without having any positive impact whatsoever.
So now, I often ask myself “how is my work contributing to the society”?
I have to admit, it’s a lot of pressure to fulfill that question, so I’m taking the first step by attempting to inspire and spread the passion. But then, since I’m sitting here talking about myself, maybe that’s all bunch of bullshit and I just want some attention, fame and fortune.
問:你為什麼做你現在做的?
答:嗯,我花了很多錢和很多時間學習攝影,但是對於把拍照做為事業卻興趣缺缺。還有,我有太多太多的影像,對於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甚麼正面意義,它們都被我丟到垃圾箱了。所以,現在我常常問自己,”我的創作對於這個社會有沒有貢獻或是回饋?”,我必須承認,去滿足這個答案有很大的壓力。藉由嘗試著激發想法與分享我的熱情,我現在正在跨出第一步。不過,既然我一直坐在這裡對於我自己講個不停,或許搞不好一切都是廢話狗屎,而我只是想要得到些注意和名利罷了。




Hypocrisy‧Syko Song個展

展出日期:4/18(六)-5/23(六)
展出地點:島民工作室/白方糖藝廊
開放時間: 週二至周六,上午10點至下午7點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95號
電話:02.2396.9208

開展茶會: 4/18 (六)下午3點,歡迎蒞臨

0 comment/回應:

2007年3月23日

remains

分類:展覽資訊‧Exhibitions
2007/03/23 21:23



明天是Por Que Base 的開展日
Por Que的家庭成員,已經是第五天待到晚上九、十點以後,因為真的想把這個展,做到完整。
在很匆促的時間內,BB把他的影像盡可能的放到最大,也把他的收集寄來給我們。
我們也從L.A.,帶回了影像、錄影帶和一大箱的收集物。
所以,明天下午五時,我們恭候大駕。

“ Remains “


Los Angeles‧ 2003

明信片上的洛杉磯,總是有著直聳雲端的高樓,藍天白雲再加上一排原本不屬於這裡的棕櫚樹,背景是鑲著HOLLYWOOD大字的山坡。一切似乎美好。

一棟棟高樓的群聚地是我們通稱的金融區,旁邊是市政府、法院和各公家機關組成的行政區,從洛杉磯街和第九街交叉口衍生,而橫跨數街的布料區。第四街和San Pedro街的玩具區,賣著中國進口的廉價玩具、髮飾和內衣褲,玩具區旁是有開到半夜三點拉麵店,日本人聚集的小東京。中國城有著鑄銅的雙龍拱門,賣著港式咸水餃和越南牛肉粉,Broadway街上的金飾店電器行和旅行社,是” Si Habla Espanol “ (意為”西班牙語可通”)。最後是老銀行區( Old Bank District ),也是Hotel Eldorado所在。

老銀行區在1920~40時期是洛城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它有西岸的華爾街之稱。二次大戰後,人口、商業和城市結構的轉變,老銀行沒落了。街上有越來越多的遊民,藥頭,還有毒蟲。原本是名流聚集的銀行區,銀行封了,曾是卓別林下榻的Hotel Eldorado,成了三教九流窩身的廉價公寓。而這一棟安身立命所,在1999年因為建物安全的理由,居民被迫全體遷出。

2003年,兩位居住於洛城的攝影師,有這個機會,進入這棟塵封數年的12層大樓,拍下他們看到的一切。

當我第一次看到Hotel Eldorado影像時,的確震驚。

有人把布料連綁成長條,像緊急逃生繩,繞綁了床腳桌腳,環了窗,穿過房,綁進浴室,再綁住馬桶。有人收集電視週刊,再把每週洛城數十家電影院的節目放映表單時刻和演員,重寫一次。有人地上佈滿了沒開封的塑膠醫療導管…

是的,我的確震驚,但不過是震驚於創作主題的豐富與時機的契合,更甚是,對於他人生活階層不同所產生的震驚。但是,除了看過的一些朋友對這類的影像及創作充滿興趣外,我們想不出,對於這個主題,我們能做些什麼。


台灣‧Dec. 2006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我在網路上亂逛,從一個網站晃到另一個網站,從一個部落格連到另一個部落格,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麻豆和更多美麗的麻豆。

然後,我看到了BB Chen。






Welcome to Por Que Base.



0 comment/回應:

2007年3月13日

Por Que Base下檔展出: remains

分類:展覽資訊‧Exhibitions
2007/03/13 18:12



這是Por Que Base下一個檔期的展覽: " remains "



我們將展出三位攝影者的作品,一位是台灣的陳伯義( BB Chen )先生,另外兩位是長年居住於洛杉磯的攝影師。
陳伯義先生花了數年的時間,拍攝了嘉義及中壢的廢棄眷村,還有從因高雄港的擴建,自民國五十七年即限建至今的紅毛港。兩位洛城的攝影者,拍的是建於1913年,曾是名流聚集,卻後來廢棄的城中高樓," Hotel Eldorado "。
我們從他們的影像,讀到了很多東西。也從他們收集的廢棄物裡,看到了很多人生。

三月二十四日,如果可以的話,把你下午五點以後的時間,都送給por que base吧。
三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二十日,如果可以的話,在行事曆上空出一天,把體會送給自己。

" remains " 攝影展
開展日: 3月24日(六)下午五時
展期: 3月24日至5月20日
時間: 每日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
地點: 知然堂藝廊 Por Que Base
我們將於開展日(24日)下午七時,舉行 "remains" 攝影展座談會,敬請大家光臨。

0 comment/回應:

2007年1月5日

Por Qué Base 抽象攝影展

分類:展覽資訊‧Exhibitions
2007/01/05 20:37

Por Qué Base 抽象攝影展


Por Qué Base 抽象攝影展原由 – Abstract Photography
Photography最原始的目的是“記錄真實“ 的一個媒介。當攝影術發明之前,一般人或藝術家畫出的圖像,不論是人物或寫生風景,在構圖和表達手法上,都是把看到的東西,萃取( abstract)出來,再試著傳達到畫布上。所以當攝影術發明之後,大部分的人,直到現今,仍有“照片上的就是真的“ “以圖為證“的觀念。
抽象攝影則是把上述的觀念稍微的反轉、顛覆了一下。攝下來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就算是真實的事物,一些影像也會因為我們腦子裡舊有的殘像或行為習慣,而把它解讀成另一個東西。我們的眼睛變成了欺騙自己的工具。
這一次的展出有些人以黑白的手法表達,讓大家注意形狀的變化。有人賣弄顏色,達到它的效果。有人想表達一些較尖銳的話,用柔和朦朧的影像去造成反差的效果。



策展單位: Por Qué Base
策展人:Syko Song
展期:1月13日(六)~3月3日(日)中間農曆新年休展2/16~2/21
地點: Por Qué Base 知然堂藝廊
1ㅻ13ㅹ〖ㅋ〗О��ㅹ�base���땀О3:00pm��わ�����
營業時間:週一~週四12:00~22:00
週五、週六12:00~23:00
週日 12:00~22:00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36-5號B1樓
電話:02-2874-9529
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porquebase-blog/
e-mail Address: porquebase@yahoo.com
參展人:
‧David Sotelo
‧Evah Hart
‧Nara Cavalcanti
‧Tal Yizrael
‧Tricia Avant



Tal Yizrael
In my work, I attempt to examine the boundaries of art, and especially photography. Traditionally photography, by its very definition, copies reality, reflecting and reporting on it. My work, howev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basic elements of art: time, light and substance. For this reason, I have constructed micro-realities, or captured them in real sites. Each micro-reality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lternative landscape. These images capture forms that are temporary, brief, and fragile; therefore, these moments are almost hidden from the viewer.
(在我的作品裡,我試著去測驗藝術的疆界,特別是在攝影方面。傳統的攝影,根據其的定義是複製現實,並且向世人去呈現、去報告這個我們所謂的現實。然而這次的作品,我比較專注的地方,是幾項藝術的基本元素的表現: 時間、光線、實體本質。根據這個理由,我創造了「顯微現實」,換句話說我只是攝出"當下"瞬間的真實。每一幅顯微現實,可以把它解讀成是另類造景。在我拍下的那一剎那,我的影像抓住了這些恆變、短暫而且脆弱的形體,在很多時候,人們因為它們存在得太短暫,對其轉變是視而不見的。)
The darkroom to me is a magic palette. I develop the final prints while placing bubbles over the negatives or the slides. The bubbles change their forms quickly and I capture them “aging” and transforming .When I wish to achieve a different structure of the bubbles I catalyze their transformation by agitation, then the bubbles shadows moves on the photographic paper until the captured moment.
(暗房是我的魔法調色盤,我把泡泡吹到正片或負片上,這些泡泡會很快的改變他們的外觀。我試著去抓住他們變老或變形的過程。當我想要達成列某種泡泡的結構時,我試著輕輕的去搖動它們,使它們產生變化,然後讓泡泡的陰影,在相紙上移動,直到被照下來的那一瞬間)
I construct my landscapes, manipulate them, and maintain a dynamic dialogue with their ever-changing fragile substance. My work seeks to discover the transient beauty of things.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 visual qualities of substance-non-substance bubbles have become a subject to contemplate in my work. Bubbles are not only objects to look at and study, but they are also tools to work with in order to draw the thinnest, most delicate and transparent lines.
(我可以指揮我的景觀,然後任意的改造它們。我並且試著與這些脆弱、永遠在改變形狀的內容物,與他們對話。我的作品試著去探索事物瞬間的美麗。這可以解釋這些幾乎沒有物質實體的泡泡,最後成為完成我作品的主題。泡沫不只是可以觀察與研究的物體,它們也同時是可以創造出最細、最纖弱、最透明線條的工具)



Nara Cavalcanti
The content: Our life is fulfilled with the necessity of meaning. We aresurrounded by concrete objects, the society encourage the organized, objective way of thinking. We try to escape of our own abstract worlds by defining each one of our feelings, naming them, giving the shape of words to our thoughts. We tend to separate all things into categories, giving labels to them. The abstraction,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opposite of the real, is mostly misunderstood as absence of content. I was caught by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se concepts. I believe that all that we are comes ultimately from a pool of impressions, senses and undefined feelings accumulated throughout our lives, non definable by essence, but full of wonderful, pleasant, painful contents.
( 內容: 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必須"有含意"的必要性。 我們被具體的物件所包圍,我們的社會鼓勵有系統規律、公平無偏的思考。我們試著去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為我們的感覺定義取名,為我們的想法找出正確的字眼。於是我們把所有的東西分門別類,貼上標籤。Abstraction(萃取、抽象)這個字,一般的認知是真實的相反,而最常被誤解的一點是它缺乏內涵。我對於這些矛盾的說法深感有趣。我相信,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印象、感官、還有一些無法言喻的情感,是藉由我們生命累積的過程慢慢堆積而來的。是無法以物質公式定義的,而是充滿美妙、歡娛及苦痛的內容)
The object: As a result of immersion into these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mentary visions of the same reality my work is born. A game between the conscious – represented by the concrete: a palpable world - and the unconscious abstract world – the realm of the feelings, where they lay at their most pure state. The human body was chosen as my main subject because it has always fascinated me. Not only the explicit shapes, what we have in mind when we think about body - the outside, the social body – but the mysterious functioning body, with the hidden layers, the magic, microscopic inside world. Since the beginning I was driven to discover these more than real landscapes, but not available to our nude eyes and then seen as an "unreal" land.
(實體: 在沉浸於如此矛盾的理論與互補的現實裡,我的作品誕生了。遊戲展開了,一邊是清楚的知覺意識,具體物質組成的、可觸及的世界,另一邊是無意識的抽象世界,充滿感覺的領土,最純實的境界。身體成為我選擇來表達的主題,因為它總是令我著迷。(註: nara是醫生,後來決定轉行藝術)入迷的不只是實體的外在身型,而是在表皮之下,絕大部份仍是未知、神秘的隱密顯微世界。在一開始,這些肉眼看不見的不實世界,看來像是真正景觀那樣的真實。)
The process: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photography as final media is the deep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concrete" and the "imagined" provided by photography. This relationship is represented in my work by the glass-slide paintwork (the "imagined") and by the photograms/photographs (the "real"). The work starts with an idea, an impression. This is translated into form by painting in small plates of glass. The plates are, then, used as negatives in a conventional process in the darkroom: projected in an enlarger in photo-sensitive paper, which is developed in RA4 process.
( 我選擇"攝影"作為最終表達的媒材的原因,是因為它可以作為"實體"與"想像"之間最佳的對質。我將"想像"的畫作,畫在玻璃上,再將它們製成"實體"的相片或photogram。(一種將物體直接放於相片上的暗房曝光法,不須底片即可沖印相片,但只可洗得一張)過程是把畫好的玻璃,直接當成底片來曝光,再用RA-4沖印。)



Tricia Avant
The vagina is an orifice that both excretes and consumes; it functions as the sexual device that spits out and devours the various objects that near it. Freud’s notion of the vagina dentata comes to mind, but my imagery complicates this reception because of its inviting color palette. This is not the vagina with gnashing teeth that incites castration anxiety in the viewer; rather, it is a representation of a woman taking control of how her sexuality is represented, and while she takes pleasure in the act and the representation, she invites the viewer to do so as well via the soft focus and beautiful color palette.
(陰道是一個同時可以排泄和吸收的洞穴,當它做為性器時,她擁有對於周遭各種不同的目標有排斥或吸收的能力。佛洛依德的vagina dentata ( 意為有長牙齒的陰道,原西班牙文) 是我探討的重點,但是我使用了矇矓親和的色彩來表現它。這並不是直接的表達長著尖嘴利牙的陰道,也並非就會造成讀者感覺去勢的焦慮。我想傳達的是一個女性對於她自身性慾與性向的控制,當她享受自慰的歡愉時,也經由這色彩溫暖影像失焦的畫面,讓她的讀者感受)




0 comment/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