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知然堂在蘑菇(Booday)Workshop-整理(一)



知然堂要先謝謝蘑菇的好朋友們,提供一個舒服的場地和香濃幸福的現烤muffin,還有,溫暖好心意。

我們想把在workshop談的一些觀念,和大家做簡單的分享,當然,也無法完整的紀錄滿滿四個小時 的細節。很多東西,沒有絕對,但是若能令大家起共鳴,甚至是持相反意見,那會更好更有趣。這一次的主題是"My camera, my emotions!!"-創造力影像,而在workshop之前,我們決定以四個類別,來分析"emotion"這個東西。

通常,我們常說"這張照片的感覺很棒",但是,感覺,這種說不出抱不到親不著的東西,怎麼讓大家可以 站在同一個立足點討論,是我們在workshop前傷透腦筋的。(相信我,當在討論的三個人,一個英文很好中文不好,一個英文中文都還好,一個中文很好英 文還好的小會議裡頭,錯亂的感覺比我現在形容的深刻很多。) 最後,我們把對於會影響一張影像"感覺"的元素: "Subject (被拍攝的主體)" 和 "Photographer(攝影者)" ,分為四個來源。這四個來源,不管是怎麼分析,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Viewers(觀賞者)。觀賞者,你,有最終的主導權,可以決定,你愛不愛,喜不喜 歡,有沒有fu。

Sources of Emotions-

1. 被拍攝的主體-NO,攝影者-NO

被拍攝的主體可以是人或物,這些人或物,並不是為了要讓你拍照,而特別去打扮、擺出任何姿勢或是改造外型。所以,主體情感的表達來講,不論是他或它,最初衷的意圖,並不是要顯示emotions。攝影者也是,攝影者並沒有故意加入多餘的技巧或修飾上的表達,如濾鏡的運用、光圈特別的改變等等。

這些影像,並不表示就是壞的影像,也並不表示,你對這些影像就會無動於衷。Viewers的喜好,來自於你後天的環境、社會的因素、年齡性別的不同...你可以對這一類的影像不動如山,你也可能魂牽夢繫。

Sample 影像:

這是德國攝影師夫妻檔Bernd and Hilla Becher著名的工業建築的景觀影像,以下的連結文章,也提到因為社會於產業型態的變遷,這些建築,也在慢慢的消失中。不幸的是,這對靈魂伴侶在40餘年在藝術與攝影的合作後,Becher先生已於去年逝世。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248/is_6_90/ai_87022990

2. 被拍攝的主體-NO,攝影者-Yes

被拍攝的主體的條件環境與1.相同,不同的是,攝影者會為了要創造出讓你產生某些感受,增加了更多的技術與加工。從相機、底片的挑選到拍攝現場的加工到甚至電腦的修飾,每一樣細節都是攝影者考量的部分。

利用過度曝光來呈現想要表達的感覺

利用不同的相機與底片來呈現與表達。以上用的是拍立得,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這是一種可以在幾分鐘內顯影並有底片的拍立得相/底片。顯影出來的底片是4X5大小,也很脆弱,幾乎沒有不沾到刮到或是污點的,倒反而成了特色。

3. 被拍攝的主體-Yes,攝影者-No

這個意思是,被拍攝的主體,本身即有表達的訊息或情緒的本意,攝影者本身對於影像的形成與後製,並沒有加入太多個人的風格或是想表達的意見。

這些是為了workshop從雜誌上scan的影像。這一類的影像,也是我們最常做的。看到很有趣或很有不同感覺的東西,就趕快拍下來,傳在網誌上 讓大家閱覽或討論。攝影時,並沒有花很多心思去考慮,例如相機或底片的選擇、燈光或自然光、光圈與快門的特意改變等等。攝影者做的,多半是把被攝影的主體 想呈現的感覺,不經過加工,直接反射到觀賞者上。很多的情況是,主體要表達的訊息已經非常明確並強烈,攝影者再接受這些訊息的同時,時間或是能力上的不及 或是決定不要,做出更多的改變。

4. 被拍攝的主體-Yes,攝影者-Yes

攝影者與被攝影者,因為想要創造出某一種情境或是表達某一種訊息,所營造出來的影像。大部分的商業攝影,尤其是時尚攝影,多半是為了有目的而拍的, 也通常屬於這一大類。然而在商業攝影的領域,要精確的表達想要傳遞的感覺並讓大多數的觀賞者產生共鳴,則需要非常多的嘗試與反覆的與結果對照所產生的經驗 累積。其他時候,一些老練專業的攝影師,也會為了要表達情境或訊息,在拍攝personal project 時也會特別做到。

以上是在蘑菇workshop最剛開始和大家分享的東西,四個小時的workshop,除了一些觀念的分享與討論,還有大家動手去玩不同的鏡頭的改 變,如不同的鏡片、布料、塑膠等。在短短一篇的部落格文章,能說能寫的實在有限。我們希望,之後再和大家在網路上在workshop上,有各種不同的攝影 的交流與分享,也希望從現在開始,Por Que Base開始可以排出更多時間,提供大家更不同的workshop。